首页 >> 新闻中心 >> 重要新闻 >> 工作资讯
工作资讯

新京报:全国信访系统发言人首度集训学“发声”

国家信访局门户网站 www.gjxfj.gov.cn日期: 2015-05-28 来源: 新京报

【字体:    【打印本稿】 【关闭】

全国信访系统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在京开班,学员正在课堂上听讲。国家信访局研究室理论宣传处供图

5月17日至5月22日,由国家信访局主办的全国信访系统新闻发言人培训班在京开班,各省级信访局(办)和副省级城市信访局的新闻发言人首次进京集中培训,他们在内部被戏称为信访系统新闻发言人的“黄埔一期”。

在国家信访局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张恩玺看来,由于信访工作的敏感性,“只做不说、多做少说”一直是信访部门的老传统。但在“人人都有麦克风、都是通讯社”的新媒体时代,“只做不说”的思维已无法适应。

培训第一堂课上,张恩玺主讲,直接抨击地方系统关键时刻“失声”。“最近发生的黑龙江庆安枪击事件,迅速被公众‘围观’,过程激烈,衍生出次生舆情事件,信访部门也‘躺着中枪’,当事人被说成‘上访人’,实际上八竿子打不着,好像一有点风吹草动,信访部门就是当然的‘冤大头’。为什么要等到事件炒作了几天后才公布视频,以正视听?”

“刚才主持人问题太尖锐了!”客串广东省汕尾市市委书记的史国军针对乌坎事件访谈后走出“电视台演播厅”后,长出一口气……

“河北省保定市环保局长”王再兴也有同感,“这是我遇到关于保定雾霾最尖锐的提问啦!”

史国军和王再兴的真实身份分别是江苏省信访局副局长和河北省保定市信访局副局长。

发言人现场遇尖锐提问

5月21日10时许,“广东省汕尾市市委书记”史国军坐在“电视台演播厅”接受“深度访谈”,“访谈”的主题是一度备受关注的乌坎事件。

史国军手里拿着十几页材料,在主持人连续向他问关于乌坎事件的处置情况时,他都能对答如流。

突然,主持人问道:“有人讲,乌坎事件的选举模式可以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你怎么评价?”

史国军先是一惊,他稳了稳神,回应说:“乌坎事件只是一起个案,我不认为这种模式可以在全国推广。在这个事件中,我们要反思,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我们的发展观和政绩观是以GDP为标准,还是以社会和谐稳定,老百姓能共享经济发展成果为标准。另外,我们要加强对基层权力的监督和制约,不允许腐败在与老百姓接触较多的基层权力中出现。”

史国军回答结束,“观众席”中响起一片掌声……

“观众”正是来自全国各个省和副省级城市信访局的120余名新闻发言人和新闻发布机构负责同志。

这次访谈,是培训中新闻发布专项模拟演练科目的一个环节。

“刚才吓死了!”走下台后的史国军仍心有余悸。他告诉新京报记者,前一天,培训班的老师通知他,他所在的第三组学员要在模拟演练课上准备乌坎事件电视访谈这个题目。本来其他学员准备了这个,后来临时怯场,作为组长的他只好上了。为此,他当晚查阅了很多乌坎事件的资料。

“老师说今天的环节会有一两个刁钻的问题,不知道会放在哪个人身上,看来就是我这里了。”史国军笑着说。

王再兴准备得没史国军那么充分。在一场模拟雾霾主题的发布会上,面对台下“提问记者”要求其提供保定因雾霾引起呼吸道疾病具体人数的问题时,他没答上来。

王再兴有些抱憾。“我以前没和媒体打过交道,有些尖锐的问题或没有准确内容的问题,我还真不知道怎么说。”

“让新闻发言人学习在各种场合如何客观回应记者提出的尖锐问题,客观准确的传递信息就是这次培训的初衷之一。”国家信访局研究室理论宣传处处长覃爱民告诉新京报记者,这次培训是国家信访局首次组织各省区市、副省级城市信访局新闻发言人集中培训。6天培训中,国家信访局邀请了中宣部、公安部、北京市政府新闻办的现任或原任新闻发言人进行专题讲座和案例教学。

分2页 当前为第1上一页 下一页 跳转: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0/09/15 18:3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