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我从基层考录到国家信访局,先后在来访接待司和办信司工作锻炼,在访司疏导来访群众的第一天,就迎来了一名西北地区某院校的教授,我按规定询问他的诉求,不料他回答:“我几年前因房屋拆迁问题来北京信访过,事情早已解决,我今天没有任何诉求,只是最近在北京出差,听说信访工作制度改革了,想过来亲身感受一下。”当时还是信访新兵的我,瞬间将“信访工作制度改革”这个词根植于心。两年来,我参与了信访工作制度改革,感受到信访事业在成长,从中也收获了对信访工作的感悟和自身素质的提高。
一、在阳光心态中成长
踏上信访岗位伊始,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就谆谆教导,也许我们每天要面对很多负面情绪,接收很多负面信息,一定要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这样才能保持对工作和生活的热情。如今我已经完全适应了信访工作,并从中收获了点滴的快乐。根据规定,符合条件的群众来信纳入满意度评价,整个处理过程公开透明,群众获得了参与权和评价权,留有手机号的群众可以收到查询码短信,很多人认真上网评价,并给信访部门和责任部门留言。正是来信人一个个“满意”的评价和真挚的留言,给了我阳光的心态,让我感到,自己的岗位虽然平凡,但寄托了群众的希望。温州市邱某琦留言:“对信访部门工作人员态度十分满意,效率很高。”绍兴市俞某波说:“办事效率高,为民服务好,我们十分满意!”每次看到这些简单朴实的话语,我都仿佛能看到信访人脸上的笑容、基层信访工作人员的努力,也为自己是一名信访干部而自豪。
二、在责任意识中成长
在办理群众来信的过程中,我发现如果地方责任部门不推诿不蛮横,按规定出具答复意见,在很大程度上可以缓解群众的负面情绪,很多时候信访人需要的是一个有权威、负责任的说法,以及应有的尊重,就像宁波市赵某康在系统中评价满意之后又留言道:“这儿的信访干部和我面对面交谈,并询问是否拿到书面答复意见书,对此很满意。”温州市黄某荣因没有批到宅基地来信,在满意度评价情况中留言:“感谢各位领导对我诉求事项的支持,今天终于收到了书面回复。”可以说,我们每解决一个困难,就是为群众送去一份关怀;每化解一个矛盾,就是为党分担了一份责任;每调解一个纠纷,就是为社会稳定提供了一份保障。理解群众的利益与诉求,认同群众的情绪与困惑,积极主动地帮助群众,是每一个信访干部的责任。去年8月,天津滨海新区发生爆炸,随后我随督导组赴天津实地督导,与信访人理性交谈、在烈日下查看拆迁现场,整个过程中,我没有初次督查的紧张,也没有对爆炸事件可能带来危险的恐惧,因为这都是自己应尽的责任。
三、在创新理念中成长
信访改革是一个创新的过程,在此影响下,我时刻提醒自己在工作过程中要多思考,发挥青年人的活力和创造性,勇于尝试,学会了在坚持原则的前提下灵活解决问题。在法治信访理念的指导下,我们不再受理涉法涉诉问题的来信,但会及时告知诉讼途径,让来信人少走弯路,引导他们尽快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益。温州市陈某烈曾因不满遗产纠纷案的判决来信申诉,我通过系统告知其信访事项属于法院职权范围,几天后,他再次来信说:您们能抽空为一个老百姓回信,使我十分感动。在来访接待司工作锻炼期间,我在疏导教育窗口连续工作两个月,经过反复练习和实验,和处内同事共同推出了“一岗双人”制,实现工作方法的创新,提高了工作效率。
除了这些收获以外,我还察觉到很多人对信访了解的并不全面,有人曾来信问:为什么我写给主席的信被信访局“劫走”?有人在满意度评价中评价“不满意”,原因是“只给我寄了一封信,里面就有一个查询码,这算解决了?”还有人留言:事情都过去三天了,为什么还不解决?这多少让人有一点无奈,所以我会在生活中多向身边的朋友普及一点信访知识,用手机刷新闻的时候会更多的关注民生问题,也会把《哪些人曾收到习近平总书记的回信》一类的文章转发到微信朋友圈。因此建议多一些宣传方式和宣传平台,为信访塑造一个立体的形象,就像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可以通过网络走群众路线。真心希望群众不只在遇到困难的时候才想起信访,毕竟我们还有更丰富的职能;也不要因为诉求没有被满足就“差评”,毕竟我们有自己的规则和程序。
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对信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要求“下大力气把信访突出问题处理好,把群众合理合法的利益诉求解决好”,我愿和在座的青年干部一起,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不辜负领导同志的殷切期望。相信信访事业的明天会更加辉煌,也热切期待办信工作接下来的创新和改变!(办信司 陈欢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