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讯传来,赣州市人口第一大县于都荣获2015年“全省信访工作‘三无县’”称号,即无进京重复非正常上访、无进京集体上访、无来省非正常集体上访。社情民意复杂、矛盾纠纷较多,越级上访、缠访闹访等现象在于都曾一度较为突出。近日记者走进于都,了解华丽转身背后的民生“秘诀”。 “在实践中,我们深刻认识到,‘就维稳说维稳’难见大成效。以发展促民生,以民生促稳定,才是治本之策。”于都县委主要领导深有感触地说。 “实”字打头,夯实民众幸福感 近年来,该县以“实”字打头,在医疗、教育、保障等民生领域的改革中一一破题,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群众。 2014年以来,该县启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对全县公立医院、卫生院所有药品实行零差价销售。同时,对药品、高值医用耗材实行二次议价改革。还与北大人民医院合作建立医疗服务公共信息平台,通过该平台,可进行远程病历讨论、远程继续教育、远程手术试教及远程预约挂号。目前,该平台已延伸到全县25个乡镇卫生院和部分村卫生所。 为让百姓不因病返贫。2013年起,于都利用新农合基金为参合农民购买了商业保险,并在全市率先实现免费购买“一元民生保险”全覆盖,自然灾害保险赔偿额提高到20万元,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7.2%,新农合参保率达100%,医保“三张网”基本实现全覆盖。 为让每个孩子有书读、读好书。该县花巨资完善基础设施,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落实教育激励政策等。近年来,新、改、扩建校舍6.74万平方米,完成校舍改造项目132个,总建筑面积11.03万平方米。新建乡镇公办中心幼儿园25所,新建园舍面积7.75万平方米。 “小”处发力,提高民众获得感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只要涉及民生改善,再小的事我们都倾力而为。”于都县政府主要领导表达了做好民生工作、增强群众获得感的决心。 该县坚持所有民生改善项目由群众“点菜”,政府照单“做菜”,从“小”处发力,着力解决老百姓反映最强烈的民生小事,提高民众获得感。近年来,投资近亿元完成了对老城区8条主次干道的改造,贯通了6条“断头路”,全县30多条小街小巷完成改造,基本实现所有小街小巷全部硬化亮化,所有居民小区通路灯。 “终于有个像样的家了,我每月只需缴纳34.2元的租金,就可住上敞亮、干净的新房。”去年搬进水南廉租房的困难户赖水发说,“现在小孩上学方便,看病也方便,谋生的路子也更多了。”居者有其屋,安居方能乐业。近年来,于都将城市棚户区改造与老城区老楼危楼改造及城市化、工业化发展有机结合,加快推进城市棚户区改造,共建设廉租房、公租房等保障性住房9100套,建设规模和进度列赣州市各县首位。完成农村危旧土坯房改造4.5万户,1418户棚改户圆了新房梦。此外,还改造低电压线路517公里,建设各等级道路961.9公里。 “政”上出招,兜住民生底线 “多亏了光伏发电,从去年10月到现在,家中已进账3000元了。”谈起光伏发电,家住贡江镇红峰村的贫困户钟汉良难掩内心的喜悦。穷了大半辈子的钟汉良,如今当上了“发电站站长”,通过卖电,一年可增收5000余元。 于都是国家扶贫重点县,贫困人口数量多、分布广,精准扶贫任务艰巨。为让13万贫困人口不在小康路上“掉队”,该县全面精准实施干部结对帮扶、移民搬迁扶贫、产业扶贫、金融扶贫等七大扶贫举措,先后推出“安居贷”“油茶贷”“光伏贷”“电商贷”等精准扶贫信贷产品,帮助困难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 为做好移民搬迁安置工作,该县探索实施商住开发、整体搬迁、项目带动等安置模式,将分散的贫困户向中心村、中心镇及县城工业园区等地集中,进行梯度转移,共搬迁移民2724户1.17万人。还打好油茶(脐橙)“五统一分”、光伏产业、电商产业、种养补助等长短结合的产业发展“组合拳”。目前,城镇就业率达96.3%,全县贫困人口已减至8.5万人。(谢慧 王潍 记者 鄢朝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