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俺今天又来找孟院长,一是表示感谢,二是看看余款能不能尽快落实一下。” 4月28日,在山东省曲阜市信访局“第一局长”信访接待室,信访人魏能玉跟“第一局长”、曲阜法院院长孟伟这样说。 魏能玉的丈夫在给曲阜一家餐饮公司装修时摔成了一级工伤残疾,虽然法院判了餐饮公司和装修公司共同负担80余万元的赔偿款,但是钱却一直没有到账。无奈的魏能玉找到孟伟反映问题,“来这里上访,能解决问题,心里踏实。” 从2012年开始,曲阜实施市级领导担任信访局“第一局长”“1+2”工作制度,赢得了上访群众的信任。 接访信息公开 上访更有针对性 按照信访局“第一局长”“1+2”制度的规定,曲阜市信访局每天都有3位干部共同接访,包括一名市级领导、一名部门正职和一名年轻干部。市级领导为第一局长,负总责;部门正职协调落实;年轻干部记录、学习。所涉及部门一把手和年轻干部多是来自与群众生产生活紧密相关的政法、劳动社保、卫生、建设等部门。 一些地方一提信访就打怵,而在曲阜,为了更好推行信访局“第一局长”“1+2”工作制度,一本由市委、市政府印制的小册子发放到群众手中,教群众如何上访。“从市委书记到各局办主要领导的姓名、职务、分管工作、手机号以及固定的接访日期都印制在这本小册子上。”曲阜市委常委、办公室主任张令华说。 有了固定的接访排班表,群众就会根据自己的诉求去找领导。张令华称之为“靶向上访”。 孟伟对此深有感触。“上访群众知道我28日接访,一些打官司的群众找我比较多。”孟伟坦言,从群众反映的问题看,一些案件执行没有完全到位。不久之后,她每次都带着法院的信访科长和执行局长一块过来,这样更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首接负责到底 保证案结事了人服 “评价‘第一局长’工作成效如何,就是看能否为群众解决实际问题。”曲阜市委书记李长胜说。 “1+2”工作制度实行“接待来访直至问题解决”的“一站式”工作模式,即谁当职、谁包案、谁协调、谁处理、谁结案;包案领导全程跟踪,直至“案结事了”“事了人服”。 张令华说,谁接访,谁就要负责到底,“这样解决一件信访案件就有了连贯性,在多重监督和考核机制下,接访干部没有借口推脱或推卸给他人。” 山东农民工宋西成曾经带着十几个同事到曲阜讨薪,可包工头卷款外逃、吃了建筑企业的闭门羹后,被逼无奈的宋西成和他的农民工兄弟打着讨薪横幅到了“第一局长”接访室。当着宋西成的面,值班市领导抄起电话就开始协调安排,一天的时间,他拿到了被拖欠的5万元工钱。不过,至今宋西成也不知道这位领导的名字,但是他依然记得有个“第一局长”把他这心里的老大难题给解决了。 “不管事情多复杂,‘第一局长’都要耐心听取来访群众的诉求,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想方设法解决群众反映的问题,耐心细致地做好解疑释惑和情绪疏导工作。”张令华说,不管诉求是否合理都应认真解答,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 为杜绝“第一局长”“挂帅”不“出征”现象,曲阜制定了“第一局长”接访纪律:“第一局长”、部门正职、年轻干部要严格按照公布的时间到信访局全天候参与接访;“第一局长”接访日内一般不得请假,因公、因事有特殊情况确需请假的,须向市委主要领导汇报,不能凭上下级关系通知信访局干部,并及时指定他人代替。 变接访为下访 主动出击化民忧 “1万多元的土地流转费终于拿到手了。”曲阜市姚村镇姚村村民赵长建说,“俺就是在镇上信访办‘第一局长’接待室把问题反映上去,没过多久就把钱拿到手了。” 目前,“1+2”工作制度已在曲阜全面推开。每季度“第一局长”们都会主动走向社区听取民声、解决民难。31位“第一局长”、46个部门主要负责人及12个镇街党(工)委书记全部参加。接访领导根据分管领域被安排成六大类、16小组,有诉求的群众可以找到对口小组反映具体问题。 据曲阜市委群众工作部部长、信访局局长孔淑娟介绍,2012年,到曲阜市上访的有394起,2001人次;2015年有191起,1016人次,差不多下降了50%。 信访局的角色定位也在悄然发生变化。“信访局面对群众反映问题的情况在减少,更多的是督办跟踪。”孔淑娟说,针对“第一局长”接访过的信访问题,群工部和信访局一同采取电话、约谈、会议等督办形式全程督办。 “以前信访局将信访问题转给有关部门,他们觉得是找麻烦。”一位信访干部说,不时会遇到部门推诿,信访局在中间也无能为力,群众反映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不过,现在这些都不用担心了。因为领导主动去协调工作,很多上访情况一次就能解决,访民和信访部门省去不少麻烦。 “群众本来是带着情绪来的,当看到有市级领导去接访,心里感觉有了依靠,气自然就会消去一大半。”李长胜说,实行“第一局长”“1+2”工作制度,与群众面对面接触,群众认可了,信访工作力度大了,处理问题的方法更清晰了,很多矛盾也就容易化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