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工作动态 >> 地方动态
地方动态

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贵州创新实践

国家信访局门户网站 www.gjxfj.gov.cn日期: 2016-03-28 来源: 贵州日报

【字体:    【打印本稿】 【关闭】

  余庆开展平安村寨评比活动。

  余庆县综治工作中心人员现场调解纠纷。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当地人说这是余庆县名的来历。

都说余庆人的幸福指数高,听名字来历可以想象,但想象不一定为真,体会“余庆经验”才能真切感受。

近年来,余庆创造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难事不出县、矛盾不上交”的矛盾化解在基层经验,被总结为“余庆经验”,先后获得中央、省、市领导的高度肯定,荣获了全国文明县城、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杯等50多项全国性荣誉。取得成绩过后,该依然保持着“不能吃老本”的警醒,与时俱进,继续走在全省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水平的探索前沿。

创新工作载体 把矛盾化解在基层

“小事不出村”是“余庆经验”的最基础。群众的事再小也是大事,只有抓早抓小,才能有效防止小事拖大、大事拖炸。余庆以社区院落、村民小组和自然村寨为单位,深入开展“排查小隐患、控制小苗头、调处小纠纷、提供小服务、解决小困难、整治小环境”的“六小活动”,是对“小事不出村”的丰富和拓展。

通过“六小活动”的开展,余庆矛盾纠纷的调解成功率从2013年以前的95%上升到98%以上,村(居)和村民组两级调解的矛盾纠纷占到了矛盾总数的90%以上,全县70个村(居)中有30个村刑事零发案,68个村(居)民转刑案件零发生,群众安全感连续9年位列全省前列。

同时,“大事不出镇”是“余庆经验”的重要防线,余庆在村民组“六小活动”的基础上,在村级落实“六包”责任,确保“小事不出村”,而在乡镇,则强化“六有”措施,确保“大事不出镇”,县级则建立“六大机制”,确保“难事不出县”。

搭建服务平台 打通矛盾纠纷疏解通道

余庆狠抓三条线的基层平台建设,着力完善上下贯通、横向联通的工作网络。成立了公共法律服务中心,整合人民调解、法律援助、公证、律师等资源,建立多元化解矛盾纠纷的法律支撑平台,为群众提供窗口化、一站式法律超市服务。

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来,该中心已化解矛盾纠纷2500多起,协助参与重大矛盾纠纷化解70余件,办理法援案件1500多件,公证案件1300多件,开展政务“法律体检”200余件次。

在“解难事”调处平台上,余庆搭建了县群工矛调中心、县公共服务中心、乡镇综治群工中心、专业(行业)调处中心和村(居)调处中心,每个中心都配备充足的专职调解员,有的还配备了律师、心理咨询师、法律工作者为主要调解力量,有针对性地开展调解工作,增强调解效果。

同时,该县还搭建了全覆盖“办好事”服务网络,一方面高效能搭建静态服务网络,以服务型党组织创建为载体,建成便民服务点。另一方面搭建动态服务网络,干部与群众联系结亲,面对面听取群众意见、解决群众困难、解开群众心结。

今年以来,全县干部相继深入联系户3次以上,收集群众建议意见199条,办实事好事1001件,提供便民服务3046件次,帮扶困难群众1317人,调处纠纷437件。

此外,余庆县还创建了全体系“不办事”监督平台,依托“大数据”在县级建立政务效能投诉举报中心,乡镇建立问责谈话室,村(居)设置民生项目查询和群众举报系统,紧跟不作为的事,紧盯不作为的人,让“不作为、慢作为、乱作为”无处遁行。

着力改善民生 强化矛盾纠纷源头治理

始终把改善民生作为社会善治、维护稳定的根本,这是余庆县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基础。

对此,余庆县坚持“人口小县办教育大县、经济弱县办教育强县”,不断加大教育投入。同时依托“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实现村村有文体广场、农家书屋、道德讲堂、积德榜、文化墙等文化阵地,弘扬社会正能量,用道德的力量成风化人,形成了“崇德向善”的良好精神风貌。

除了教育和道德引导之外,余庆还努力提高医疗水平,解决群众关注的“看病难”的民生问题,以“财力弱县”办“医疗卫生条件好县”。

改善民生必须要有经济的发展作为强有力支撑,余庆坚持发展为要,努力壮大民生之源,始终把发展作为解决一切矛盾和问题的关键,夯实社会治理物质基础。该县率先在全省山区农业县实现乡乡通油砼路和村村通公路,率先在全省建立了公共自行车交通系统,相继完成各交通网建设,奋力争创“全省生态经济示范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城乡统筹先行区、高端养生休闲度假区、黔中物流枢纽区和社会治理创新区。

这些变化,让余庆人对家乡的发展有着切身的获得感,通过大发展,余庆引导剩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达到7.3万人,安置城镇各类失业人员达2000余人。2015年,余庆在全省非强县增比进位中排第5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8940元,小康实现程度全省排第28位。

强化基层基础 确保工作有序落实

长期以来,余庆坚持按照“人往基层走,物往基层用,钱往基层花,劲往基层使”的思路和要求,着力夯实基层基础,用小成本保大平安、促大发展。

该县坚持强化村(居)干建设,选优配强村级“两委”班子,实行机关干部驻村和民选村干部全脱产职业化,全县70个村(居)下派国家干部270人。建立了民选干部报酬“基础职级工资+岗位晋档工资+绩效考核奖+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结构,解决干部后顾之忧。

坚持强化经费保障,余庆县财政每年安排200万元用于矛盾纠纷调处以奖代补、专职调解员生活补贴、部分生活困难的案件当事人司法救助和信访救助,人民调解“以奖代补”案件标准提高到每件200元至3000元,同时每年对秀调解员和先进调解组织进行表彰奖励。

坚持强化责任落实,各乡镇政法委书记高配为党委副书记,此外,余庆县委常委会、县政府常务会议每季度均要听取政法综治工作汇报,研究解决存在的困难和问题。2007年以来,余庆县委、县政府把平安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党政领导任期目标,严格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领导责任制,将综治工作纳入各级各部门年度考核重要内容,并严格执行提拔任用干部征求综治部门意见的规定。

【案例】

8年前,余庆县松烟镇群众冉启伦与妹妹冉启先因土地纠纷产生矛盾,8年来,经村、镇多次调解均未达成和解。

今年,冉启伦到县矛调中心上访,希望这起纠纷能得以调解。受理案件后,县矛调中心干部来到松烟镇开展走访调查,了解纠纷的起因和村镇调解的情况。

了解全部情况后,调解将冉启伦、冉启先两兄妹请到县矛调中心“群工在线·阳光信访”调解室,询问双方的调解意见和要求,主持人依据法律法规对事件提出了调解意见,受邀旁听的群众和嘉宾从伦理道德、人情世故帮助分析,最终,这起长达8年的信访纠纷案得以圆满解决。

【核心提示】

3月25日,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的实施意见》,要求以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紧紧围绕平安贵州、法治贵州建设,坚持源头治理、预防为主,综合治理、三调联动,依法治理、完善制度,属地管理、归口负责的原则,建立健全有机衔接、协调联动、高效便捷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最大限度消除不和谐因素,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源头性、根本性、基础性问题,确保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为全省守底线、走新路、奔小康保驾护航。

社会治理是一个老课题,同时又是一张“新试卷”。 

近年来,我省各地不断探索总结,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工作经验。其中“余庆经验”获得中央、省市领导的高度肯定,被全面推广;福泉“112”模式探索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新路径……这些经验为我省矛盾纠纷化解工作创出了新路,为全面创新社会治理工作提供了试范样本。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0/09/15 18:3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