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场接访
“真没想到一个电话就解决了俺的‘五保’难题,真是太感谢你们了!”
11月13日上午,在永城市顺和镇梁庄村,村民梁先俭对前来回访的该市信访局督查督办科科长万方说。
前些日子,永城市“群众家门口的信访局”在梁庄村接访,梁先俭没有当场反映自己的困难,只是拿走了一张信访咨询服务明白卡。几天后,他抱着试试看的态度,拨通卡上信访干部的电话,表达了自己的诉求。在耐心倾听梁先俭的诉求后,信访干部立即到他家中进行核查,发现今年64岁的梁先俭双眼患有白内障,其儿子梁亚攀是三级残疾,老伴长期生病卧床,生活十分困难。掌握具体情况后,信访干部立即与市民政部门沟通、协调,在双方共同努力下,最终帮梁先俭成功申请办理了五保户。
“为积极探索做好群众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确保教育实践活动在群众家门口见实效,今年3月份,永城在全市建立‘群众家门口的信访局’工作机制,集中时间、集中力量解决老问题、化解新矛盾,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永城市副市长、市委群工部部长(市信访局局长)邵明杰介绍说。
所谓“群众家门口的信访局”,就是在全市732个行政村设立“流动接访点”,全市各级领导积极参与,带头深入到困难多、问题多、矛盾多、群众意见多的重大信访问题所在地,现场听取群众诉求,研究解决方案,现场答复群众,听取群众对解决方案的意见,真正把信访局“搬”到群众家门口,走实最后“一公里”,服务群众“零距离”。
该市规定,现场接访的领导实行包案制,各包案领导全程参与案件的调查、协调和处理,直至“案结事了”,做到“五到位三不欠”,即信访人合理诉求解决到位、认识问题教育到位、生活困难帮扶到位、无理诉求终结到位、违法行为处置到位,不欠历史账、不欠经济账、不欠感情账。
同时,各乡镇、各单位对本辖区、本单位和职责范围内的信访积案,落实专人负责,认真查找原因,找出解决办法,实实在在为群众解难题、办实事、谋利益,做到矛盾不消除不罢休、问题不解决不收兵、群众不满意不撒手,力争实现信访案件“零库存”,筑牢社会稳定“第一道防线”。
为使群众反映的问题真正得到有效解决,永城市还建立了案件回访制度。市委群工部工作组通过上门见面、电话交流等多种形式跟踪回访,掌握矛盾化解和问题处理情况,听取群众对案件办结的意见,进行群众满意度调查,发现工作中的漏洞和不足,查找不满意问题产生的根源。每个月,“群众家门口的信访局”领导小组办公室还对党员干部下访工作定期进行“回头看”,总结下访过程中的好做法、好经验,不断改进、规范下访工作,形成长效工作机制。
“群众家门口的信访局”工作机制建立以来,永城市委书记吴孟铎、市长马富国率先垂范,经常抽出时间到街头巷尾、田间地头接待上访群众,现场解决问题。
据统计,今年3月份以来,永城市“群众家门口的信访局”工作人员已在全市571个行政村巡回接访,接访群众9560多批次,现场处理群众诉求3250余件,发放《信访条例》、《给群众的一封信》、《信访咨询服务明白卡》等政策法规宣传资料63200余份。
“各级领导直接来家门口为俺解决问题,俺有啥困难不用跑到县城说了,省力省钱,这还真是为俺老百姓着想啊。”73岁的永城市酂城镇薛庄村老人高广东称赞说。
“将信访局搬到老百姓的家门口,变上访为下访,畅通了信访渠道,架起了党群干群‘连心桥’,提升了群众的满意度和幸福感。收到信访总量稳步下降、信访秩序持续好转、社会大局和谐稳定的良好效果。”吴孟铎说。(记者 王 平 通讯员 孙海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