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整治好了,蚊子没得了,饭都要多吃一碗,睡也睡得香。”湄潭县湄江镇环西社区居民张力站在家门口,干净规范的小区环境让他很满意。张力说,社区环境的变化是从一场场“群众会”中实现的。
几户共用一个旱厕、生活污水随意排放、垃圾乱丢,一到夏天,蚊蝇乱串……这是张力家所在社区整治前环境的写照。2014年初,湄潭全面启动创建“国家级卫生城市”“省级文明县城”等“四创”活动,位于城郊结合部的环西社区,是重点治理区域。
创建工作需要全民支持参与,“群众会”在宣传发动中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这是湄潭县通过“群众会”解决热点、难点问题的一个缩影。
处于产业转型和高速发展的湄潭,把“群众会”作为提升群众素质、传递政策、凝聚民心、群众表达诉求和干部问政、问计、问需于民的阵地,并不断创新和丰富“群众会”的内涵和外延,实实在在激活了农村社区的村民自治、依法治理。
以“群众会”为载体,湄潭不断整合农民夜校、道德讲堂、远程教育、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等资源,形成了“群众会+宣传教育”、“群众会+集中诉求”、“群众会+阳光村务”、“群众会+推动发展”、“群众会+新风培育”、“群众会+制度建设”等“群众会+”农村社区社会治理模式。
“不管是征地拆迁还是建立村规民约,我们都召集大家开群众会,用大家喜欢接受的语言交流,有诉求和想法直接在会上提出、共同解决,时间长了,大家感情就深了,就相信我们了,工作开展起来很顺利。”洗马镇潘家寨村支书何伦凯说。村民依靠群众会解决社会民生问题,共同探索发展之路。目前,全村基本实现由传统农业向精品水果等现代农业的转变,人均收入接近10000元。
以召开“村民集中诉求会”密切干群关系、解决村里事务是潘家寨村一块闪亮的“牌子”。在这里发端,全县范围推广的“湄潭县村民集中诉求会议制度”,2010年获得第五届“中国地方政府创新奖”提名奖。近3年来,全县共召开村民集中诉求会议798场次,收集诉求事项6350条,处置反馈率100%。
“村民集中诉求会”,重在搭建村民表达诉求的平台。在此基础上,不断丰富会议内容,“群众会+村民诉求”、“群众会+宣传教育”、“群众会+新风培育”等“群众会+”模式,在全县农村社区广泛展开。
“镇里的干部定时和不定时下来开群众会,讲解法律知识,宣传国家政策,教我们如何处理好邻里关系、婆媳关系、家庭关系,邻里之间吵架、打架的现象明显少了,群众和村干部间的关系也融洽了,有什么事都在会上说,会上商量解决。”说起“群众会”带来的好处,复兴镇两路口社区的梁坤静如数家珍。
梁坤静所在的两路口社区,在2003年以前是一个“人均耕地不足6分,人均年收入不足600元”的省级一类贫困村。由于贫困,为鸡毛蒜皮之事吵架、打架,偷东西之类的事时有发生,是湄潭列入“黑名单”的典型“难管村”。
“开始只有几个人来参加群众会,我们就慢慢动员,利用晚上一个组一个组地开,邀请农牧局等单位专家为我们的发展出谋划策,大家尝到了甜头。现在开群众会到会率达100%,来不到的村民还主动请假。” 社区支部书记唐书浪说。两路口社区利用农民夜校开群众会,引导村民学技术抓生产、学文化讲礼仪,邀请县法院等单位的工作人员开展政法讲座,以案说法普及法律知识。
通过几年发展,两路口社区走出了一条“山上种茶、田中养鱼、圈里喂猪”的特色产业发展之路。201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1万元,村级集体经济达30万元,被司法部、民政部授予“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称号。
“‘群众会’在上情下达、下情上达、密切干群关系、融通干部感情中搭起了桥梁和纽带。在新形势、新任务下,我们丰富和发展“群众会”的外延和内涵,探索形成的‘群众会+’模式,在推动我县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加快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和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中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县委书记魏在平说。(通讯员瞿欣含 彭仕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