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正文
正文

信访干部的楷模——李海景

国家信访局门户网站 www.gjxfj.gov.cn日期: 2009-12-30 来源: 国家信访局

【字体:    【打印本稿】 【关闭】

“喂,老海,咋住院了,去看看你吧?”2009年9月15日,听说李海景生病了,头天晚上还一起加班的姚中伟打个电话,想过去看看。

“别过来了,招呼弟兄们守好摊儿啊!”姚中伟很听话,他没有去。但他怎么也没想到,这竟是他和科长的最后一次通话。

9月16日上午9时许,李海景的病情急转直下,经抢救无效,40岁的生命戛然而止。

死亡诊断书上写着:“劳累过度,急性心猝死。”海景身体很好,平时大家都称他为“铁疙瘩”,咋说不行就不行了呢?

12月15日,当记者踏着漫天飞雪来到南阳,姚中伟和他的战友们仍对李海景的离去感到突然,心中充满了惋惜和怀念。

南阳市信访局综合科科长李海景,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大度宽容,乐善好施,这是海景的性格

雪花夹杂着小雨,打在脸上阴冷潮湿。奔走于南阳大地,记者见到了许多海景的生前友好、同事,方知平凡的李海景,有着不平凡的闪光人格。

李海景出生于唐河县郭滩镇一个“一头沉”的家庭,父亲是供销社的职工,母亲务农,供养兄妹五人念书成长。吃苦耐劳和乐于助人的母亲,给了李海景一生的滋养。

在平顶山工作的李勤山不会忘记,上初中的时候,因家庭困难,同村的海景常从微薄的生活费中挤出钱和粮,资助勤山,使他最终金榜题名。

同窗尚兵不会忘记,在南阳师专上学时,有一年遭遇倒春寒,当海景把厚毛衣送给衣衫单薄的他时,尚兵不好意思穿。海景一笑:“我胖,耐冻;看你,瘦不拉叽的,就穿厚点吧。”

南阳宛运公司的柴银选不会忘记,夫妻双双下岗,孩子学费无着,是经济并不宽裕的同乡海景,向他二嫂借了5000块钱,送给了柴银选。

在海景遗体告别仪式上,有一双姐妹长跪不起。

姐姐叫李新勤,妹妹叫李新丽,是海景老家后湾村人。十多年前,她们的母亲严重骨折被送至南阳。姊妹俩在南阳举目无亲,便想起了在南阳上班的李海景。海景听说后,帮李氏姐妹缴了住院费,有空就去看看老人,直至其痊愈出院。

同窗罗惠兰,为海景守了4天灵。她说,就是亲人也不过如此,她被海景的人格魅力所折服。

罗惠兰说,同学们都称海景为“老海”,是因他的性格就像他的长相,不急不躁,大度宽容,乐善好施。无论谁有难处,只要找到海景,他都不辞劳苦,也从不求回报。罗惠兰感叹,现在我们才理解了老海,看似普通和平凡,他是大爱无声啊。

百姓诉求大如天,这是海景的座右铭

个性温良的李海景,1995年6月从南阳市教育学院调入市信访局。

信访工作,号称“天下第一难”。天天听到的是骂声、哭声、埋怨声,更有做不尽的琐事、难事、烦心事。然而,李海景却一干就是十几年!

记者在李海景笔记本的扉页上看到了这样一行字:群众利益无小事,百姓诉求大如天。

李海景最初接手的几个案子,一个比一个棘手。

唐河县苍台镇的丁春显,1993年因乡、村干部在土地和选举上存在问题,不断上访,成了人见人怕的“难缠户”。

见到李海景时,丁春显并未把这个新手放在眼里。

让座,倒水,看材料。李海景一开口,就让老丁心里暖了三分:“大爷,我也是农村人,知道咱农村的事儿。我看你不像是个不讲理的人啊!”临走,嘱咐老丁注意安全。

随后,李海景历时一年多,先后8次坐公共汽车,到140公里外的苍台镇私访,掌握了大量第一手资料,最终撤换了乡村干部。

已是乡民间调解员的丁春显,听说海景出事后,扔下农具,让儿子骑摩托车带着他狂奔140公里,哭拜在李海景的灵前。

唐河县郭滩镇遂王行政村有种棉花的传统,可当时政府推行栽桑养蚕,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积极性。党员代表李明山向上级反映,遭错误关押。

李明山说,那几年,他几乎天天都去信访局,心中充满怨恨,说话很冲。可想不到的是,接访他的李海景,让座,倒水,倾听,从不与他争吵。

在李海景的建议下,市里专门成立了联合调查组,查清了事实,还李明山一个清白。郭滩近万亩土地重新种上了棉花。当年,郭滩挽回经济损失500万元!

李海景说:“老百姓一定是走投无路了,才背井离乡来找咱,那是信任!如果再不处理,等于把人家逼上了绝路,咱也失去了民心!”正是怀有这样的爱民情怀,两起当时南阳最棘手的上访案,被李海景成功化解。

“李海景替老百姓办事,心里有咱!”一时间,一些上访户一来信访局,点名要找李海景。

镇平县77岁的王银生,为早年生产队少给的工分,身背干粮,上访10年。李海景3次前往县、乡、村,为老汉讨回了应得的份额!

南阳市酒精厂退休职工郭亦容,因子女工作问题,从1999年开始,天天去信访局。李海景在郭家、市国资委、酒精厂之间往返数十次,最终为其子女安排了工作!

还有唐河的赵云亭,早年被单位错误开除。李海景跑断了腿,终为老人讨得了岗位补偿……

“海景帮俺办的事,比那些大官都多,为啥?他有一颗为民请命的心啊!”丁春显感叹。

处理来信来访10年,李海景共接待群众上万人,受理群众来信两万件,协调办理信访案件5012起!

让群众少一分忧和愁,这是海景的心声

2003年春夏之交,“非典”肆虐,时任接访科科长的李海景,不顾个人安危,仍面对面地同来访群众交谈。一位80岁的上访老奶奶拉着李海景的手,含着泪说:“娃,我这个老婆子到哪儿都招人嫌,你却热情接待我,真是个好娃子啊。”

记者采访发现,来找李海景的,都是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的老大难问题。为上访,有的倾家荡产,有的四处漂泊。李海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他常说:“咱自己多一分苦和累,群众就少一分忧和愁。只要群众来访,我们就应尽全力帮助。”

正是这种朴素的为民情结,让李海景遇到贫困的人,总是千方百计地施以援手:有人没吃饭,他跑去买包子、酸奶;有人病情突发,他跑去买速效救心丸等药品……

老上访户李明山每次给李海景打电话,李海景从来不接,等李明山挂了电话后再打回去,为的是给穷困潦倒的李明山省2毛钱电话费。

12月17日,记者来到淅川县滔河乡上寨村,3000多平方米的养猪场里,300多头膘肥体壮的猪仔正争先恐后地抢食。不巧的是,主人孙大户去陕西进种猪去了。

电话里,孙大户一提起李海景,声音就哽咽:“2003年秋,我去上访,李科长得知我家困难,就塞给我400块钱,让我买猪仔搞饲养。要不是李科长,哪有俺的今天?”

对个别无理取闹的上访群众,李海景是骂不还口,打不还手。

接访科副科长胡延生清楚地记得,2004年6月10日,新野上访户老田长时间滞留接待室,并动手将海景的上衣撕破。正巧海景7岁的儿子李鉴阳放学后来找爸爸,老田一把将孩子抱住,进行要挟。

情况危急,同事们想冲上去强行解救,被李海景拦着。“老田,你无理缠访,我们并未咋着你;用孩子来要挟,你这可是犯罪啊!”海景的举动,最终感化了老田。临走,海景又悄悄给了老田200块钱,让他给家里买点米面。

从此,老田与海景成了朋友,他再也不上访了,还带动12名上访老户停访息诉。

“视来访者如亲人,视来信为家书,视吵闹为和谐音符”, 李海景用他的善良、真诚和执著,为民请命,维护了社会的公平正义,赢得了人们的尊重。

“作为身处伟大变革时代的热血青年,我想把自己完全融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钢铁洪流中。为了这个美好的愿望,我志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把自己的一切交给党……”

12月19日,记者在南阳市信访局档案室,找到了这份泛黄的入党申请书。落款:

李海景 1998年11月20日

李海景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11年前的铮铮誓言。

敢于吃苦,乐于奉献,这是海景的境界

世纪之交,南阳也和全国一样,进入了发展的黄金期和矛盾的凸现期。各种矛盾利益的交织,使信访形势日益严峻。

就在这时,李海景接任综合调研科科长。

综合科担负着全市信访会议的组织、筹备,各种活动的方案、实施和总结,各类材料的撰写、把关,信息的汇总、上报等,任务十分琐碎、繁重。

12月16日,记者在信访局四楼李海景生前的办公室,看到了他的两件“宝贝”:一个破旧的大茶杯,一张长办公桌。

陪同记者采访的新任科长田晓解释说,大茶杯除了用来喝茶外,主要是在加班时可以泡面;而这张长办公桌,是海景在熬夜时可以用来休息的“床”。

为让海景的这种吃苦精神传承,同事们一直没有舍得挪动这个已经斑驳陆离的大茶缸和这张长办公桌。

南阳市信访局局长李鹏,平时戏称李海景为局里的“大秘书”。李鹏感慨地说,5年时间,李海景组织、筹备的大大小小的信访会议就达100多次,撰写、修改材料3000余份,共800多万字啊!

长期的超负荷运转,使李海景最缺的就是睡觉:他一坐上车,立即鼾声四起;工作累了,你这边说着话,那边他已进入梦乡。

也有人劝海景歇歇。可身为科长,又是科里最好的写手,他放心不下。尤其自奥运会以来,国家大事多、喜事多,南阳信访系统接连进行了领导定期接访、“两公开一评查”、机关下访督查、百日春暖行动、“零上访”竞赛等,一道接一道的整治行动,压得综合科的5名同志像旋转不停的陀螺,李海景,更是一刻也不曾停歇。

今年5月,李海景到义马等地考察时,由于过于劳累,一不留神,脚被崴骨折了。回来打完石膏,在家休息不到一个星期,他就坚持一瘸一拐地上班了。

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前夕,信访工作压力空前。每天凌晨2点以前,李海景办公室的灯几乎没有熄灭过。

9月中旬,省和国家信访督导组相继来到南阳,对南阳信访稳定工作给予肯定,并要求迅速上报一份翔实的经验材料。

送走督导组,李海景和姚中伟连续三天,白天下县收集资料,晚上回来整理。

9月14日晚,等最后一遍材料改完,姚中伟抬头一看,已是次日凌晨3点。这时他发现李海景脸色很难看,便劝他注意身体。海景一笑:“等过了这一段再说吧。”

15日一早,李海景没有吃饭,他捂着胸口,咬牙来到办公室,又对材料进行了4处修改,并向副局长余国廷汇报。这时,疼得额头冒汗的他,被余国廷发现,命令他立即去医院。

大家都以为,“铁疙瘩”、“大肚弥勒”李海景只是有点累了,不会有大的问题,谁也没太在意。

据李海景的妻子余平回忆,医院病人太多,他们就在走廊里治疗;为减轻病痛,李海景一边打着点滴,一边双脚不停地在地上蹦。

16日上午9点,看着痛苦的李海景,余平说,咱叫巡诊大夫来看看吧。李海景说,“不用,没事。”可当巡诊大夫刚从他身边走过,李海景却突然大叫一声,歪倒在病床上,再也没有醒来。

听到噩耗,老局长宋新献沉默了。半晌,他一字一顿地说:“李海景同志是工作繁重,积劳成疾,累死的啊!”

淡泊名利,安于清贫,这是海景的品质

李海景的离去,让许多人难以接受。

怀着无比悲痛的心情,大家到他家里慰问。人们这才发现,工作近20年的李海景,却没有自己的住房,一直租住在在外打工的大舅哥家里。

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家呀?墙面没有粉刷,卫生间的瓷砖多处脱落;沙发已经脱皮,烂洞露出了海绵;音响锈迹斑斑……

许多曾接受过海景资助的人,看了以后都禁不住潸然泪下。

同事们证实,李海景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身上穿的,多是从二哥家“淘”来的。

二哥李海宪说,一次海景来家,看见放在门口的新皮鞋,“二哥,这双鞋你穿着不合适,你看,我穿上正好。”海宪知道弟弟没鞋子穿了,笑着说:“那你穿走吧。”

同学乔海军说,李海景经济虽不宽裕,但他是个心地善良、品质高尚的人,从不占国家一分钱的便宜。

一次科里采购物品,供货商按批发价供货,但发票却是按零售价开的,中间有1000多元的好处费。李海景却说:“局里本身没有多少钱,这个便宜咱不能占!”硬让供货商按实价重新开了发票。

不仅如此,李海景还热心慈善事业,同事们都笑称他为“贫穷的慈善家”。

汶川大地震,他为灾区捐款800元,又鼓励儿子李鉴阳把从小到大攒下来的500元压岁钱投进了捐款箱。

老家修公路,李海景带头拿出6000元。他说:“这是曾经养育过我的土地,我得尽份义务。”

然而,又有谁知道常年下岗的妻子,连“三金”的钱都交纳不上,至今连手机都没有。

海景愧对自己的亲人

李海景78岁的老母亲体弱多病,大哥瘫痪在床。海景每个月的工资,除交给妻子养家糊口外,一部分还要给母亲买药。

由于工作太忙,李海景很少跟母亲在一起。每次回去看母亲,李海景都帮妈妈梳头、洗脚。或许是觉得心里有愧,一次,海景在帮母亲洗脚时,轻声安慰老人说:“妈呀,等我工资涨了,有房子了,就接您去南阳,多孝顺孝顺您,啊!”

海景去世后,同事和家人找遍了他的遗物,只发现一张银行卡,上面仅有93.2元!

这就是李海景!一个平平凡凡的信访干部,他用他的无私、宽容和大爱,照亮了中原大地,照亮了人们心灵的天空。(来源:河南日报 记者 阙爱民)

Produced By CMS 网站群内容管理系统 publishdate:2020/09/28 09: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