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信访局-云南推动法治成为化解矛盾守护民生的“金钥匙”

云南推动法治成为化解矛盾守护民生的“金钥匙”

国家信访局门户网站 www.gjxfj.gov.cn 日期: 2025-09-29 来源: 法治日报地方新闻

【字体: 【打印本稿】 【关闭】

  “太不容易了,多年的房屋产权问题,终于通过法定途径办理妥当了。”近日,云南省昆明市永香小区业主代表王云(化名)拿到期盼已久的不动产权证后感慨地说。

  王云所购买的永香小区房屋开发建设于1995年,因政策调整、历史遗留等问题,一直无法办理土地使用权证。多次上访后,信访部门梳理情况,向她出具“依法分类处理告知单”,详细说明了办理流程、法律依据及相关部门职责,并将其引导至昆明市自然资源局依法处理。最终,通过行政确认等程序,这件历时20余年的遗留问题得以圆满解决。

  “群众从上访‘讨说法’到主动向职能部门‘找法办’的暖心转变,是云南深入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的一个缩影,更是促进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云南省委社会工作部副部长、省信访局局长邹萍近日在接受《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说,近年来,全省信访部门紧紧围绕“群众的每一项诉求都有人办理、群众的每一项诉求都依法推进,实现权责明、底数清、依法办、秩序好、群众满意”这一目标,全面推进“五个法治化”,打通信访工作法治化的“路线图”,让法治成为化解矛盾、守护民生的“金钥匙”。

法治思维立起信访“定盘星”

  2023年,云南省出台《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工作规程》,精准切中长期以来信访工作中职责不清、边界不明的“顽疾”。同时编制《信访诉求法定途径分类处理工作指引》,20家省直部门出台了依法依规处理信访事项“导引图”和分类清单,明确每类诉求的办理途径、责任部门及法规依据。

  记者走访云南各地信访大厅注意到,每位来访群众都可以拿到一份色彩明快、图文并茂的依法依规信访“路线图”,帮助他们轻松“找对门”。

  “要用法治思维推进信访工作,信访干部要清楚群众诉求,群众要明白找谁办、怎么办。”邹萍说,全省信访系统结合普法强基补短板专项行动,加大《信访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和信访工作法治化的宣传普及力度,加强以案释法,引导群众依法信访、理性维权,构建良好的信访生态。2022年《条例》发布后,全省迅速掀起学条例、用条例、守条例的热潮。省委、省政府专题组织学习,两办印发《云南省贯彻实施〈信访工作条例〉工作方案》,从顶层设计上为信访工作法治化奠定坚实基础。

  云南还充分发挥自身特色,运用“五用”工作法,开展“五进”活动。在民族聚居区,用民族语言、民族文字、民族干部、民族节庆、民族文化等方式宣传《条例》,让法治观念深入各族群众心中。省信访局组成宣讲团,赴全省16个州市及省直单位开展宣讲56场,带动全省各级组织培训1900余场,开展《条例》进党校908班次,覆盖干部群众12.4万余人。发放50多万份宣传资料,参与互动10万余人次。一组组鲜活的数据,生动见证了法治信访在云岭大地的深入人心。

制度建设织密信访“保障网”

  制度建设是信访工作法治化的基础和保障。邹萍说,云南持续完善信访工作政策法规体系。省人大常委会依法废止《云南省信访条例》,并根据《条例》制定一系列配套制度,如贯彻落实网上信访工作18条措施、接待群众来访工作规则等15项业务制度。出台信访法治化受理办理工作规范、复查复核办法等,确保各类信访事项依法有序运转、形成工作闭环。

  针对“应受理而不受理、应办理而不办理、应追责而不追责、应查处而不查处”等问题,云南健全三色预警机制和日检查、周研判、月调度、季通报和实地督查等工作机制,通过自查、互查、抽查,倒逼提升法治化水平。

  全省州(市)、县(市、区)和乡(街道)三级联席会议机制实现100%覆盖,为信访工作的统筹协调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云南还建立健全信访与巡视巡察、政法等部门的协作机制。在复杂信访事项的处理中,信访部门与其他部门紧密配合,形成工作合力。

  为推动信访工作法治化与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互融互促,省信访局联合省委政法委制定信访部门参与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工作指引,组织信访部门入驻同级综治中心,充分运用综治中心资源优势,形成矛盾源头预防、多元化解、综合施治的工作合力,实现群众诉求“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让群众最多“跑一地”。

创新实践打造解纷“新路径”

  “太感谢了,如果不是你,这个家就散了。”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双柏县“老杨调解室”里,双柏县政协副主席、县信访局原局长杨绍兴经过5年21次的调解,让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重归于好,当事人对杨绍兴感激不已。

  在全面推进信访法治化过程中,该县成立集信访接待、人民调解、公共法律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一站式”接访中心——“如家信访窗口”,组建“老杨调解室”工作团队,团队在调解中始终贯穿情、理、法,通过法治宣传、政策解答和思想教育,让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早、化解在小、化解在基层,实现“案结事了”“事心双解”。

  云南各地立足实际,积极探索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工作模式和经验做法。

  各地推广“一县一码”信访平台,开展“接诉即办、办就办好”专项行动,打造“云排查”“云接访”“云治理”“云信访”“云调解”“云示范”“云评价”等7个“云”品牌,探索形成了昆明“小板凳”工作法、德宏“三三”制等一批新时代“枫桥经验”云南实践成果,真正把信访工作的触角向前端延伸,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够把问题解决好。

  “通过一系列的努力,云南信访工作法治化取得显著成效。”邹萍说,在业务办理方面,云南构建统一端口入、统一端口出、统一端口督的“受转—督办”新工作流程,形成4个平台,建立“直通车”机制,大幅缩短信访事项的转交流程和办理时限。

  在积案化解方面,云南各级信访部门结合大督查大接访大调研活动,全力推进“治理重复信访、化解信访积案”专项工作,通过“领导包案示范引领、信访干部全员督办、专班合力攻坚推进”等措施,有效缓解群众反映强烈的城乡建设、政法、劳动和社会保障、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等领域的信访突出问题,维护了群众合法权益,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