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信访工作格局进一步形成 《信访工作条例》实施三年来成效显著
国家信访局门户网站 www.gjxfj.gov.cn 日期: 2025-05-06 来源: 法治日报
【字体:大 中 小】 【打印本稿】 【关闭】信访工作是党的群众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了解社情民意的重要窗口。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信访工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22年5月1日起施行,是新时代信访工作的基本遵循。
《条例》实施三年来,在中央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国家信访局指导下,各地区各部门坚决扛起信访工作为民解难、为党分忧的政治责任,在及时反映社情民意、维护群众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等方面,开创了新局面、取得了重要成就。全国信访形势持续平稳向好,信访结构进一步优化,信访秩序明显好转,有力地支持了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体制机制更加健全
2023年12月,福建省宁德市有关领导干部在接待来访群众时,收到群众反映的残疾人“出行难”问题,第一时间协调市残联、公安交通、市场监管等部门,成立工作专班,全面摸底全市残疾人出行问题,迅速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
2024年1月,《宁德市残疾人电动道路型轮椅车登记管理实施方案(试行)》出台,惠及全市符合条件的下肢残疾人,为解决福建省残疾人“出行难”问题提供了宝贵经验。
这是领导干部接待来访群众的案例之一。今年2月举行的全国信访局长会议上披露的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大力推动各级领导干部接访下访、下基层督促解决信访问题,各级领导干部参与57.4万人次,接待群众108.8万批次。
目前,信访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实现了省、市、县、乡四级全覆盖。一些省份建立健全“五级书记抓信访”机制,落实省市县乡村“一把手”责任制。各级党政主要领导带头接访下访、阅办群众来信和网上信访,包案化解信访突出问题,示范带动各级党员干部密切联系群众、服务群众,千方百计解决群众生产生活难题。
信访工作体制机制更加健全。信访工作实现各级党的机关、人大机关、行政机关、政协机关、监察机关、审判机关、检察机关以及群团组织、国有企事业单位全覆盖。信访工作制度改革深入推进,构建了以《条例》为统领的信访工作法规制度体系,信访工作质量和效率持续提升。
围绕贯彻落实《条例》,国家信访局制定了规范复查复核、履行提出“三项建议”(即改进工作、完善政策、追究责任的建议)职责等方面的配套文件,分批分期修订完善86件信访工作制度规范,顶层设计不断完善,实践路径更加清晰。
各地区各部门推进配套制度办法、业务规则“立改废”,基本建立健全了信访工作法规制度。各地区各部门按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属地管理、分级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工作原则,进一步形成了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
比如,山西省创新建立信访工作联席办和5个专项协调组的“一办五组”工作机制,按法治化要求调整省信访局机构设置。上海市建立涉法涉诉信访工作协调衔接机制,信访部门和政法部门每月研究会商改革进展情况,查找难点问题,强化工作合力……
如今,党委统一领导、政府组织落实、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协调、信访部门推动、各方齐抓共管的新时代信访工作格局进一步形成,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
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
2019年以来,重庆市某区居民李某等人反映其房屋拆迁安置已有十余年,仍未能办理房屋产权证。该区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调查核实后,确认李某反映情况属实,在区纪委监委协调督促下,李某等人的安置房产权证于2023年底办理完毕。
同时,该区纪委监委按照《条例》规定和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要求,对未依法履职导致信访事项发生的涉事部门、企业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了问责处理。
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是落实《条例》的必然要求。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必须充分发挥法治的规范、引领和保障作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全面推进预防、受理、办理、监督追责、维护秩序“五个法治化”,保障群众合理合法诉求依照法律规定和程序就能得到合理合法的结果。
为此,国家信访局会同中央依法治国办制定信访工作法治化路线图和工作指南,编写《信访工作法治化学习读本》,统一3大类29种信访事项处理文书模板,42个中央部委制定完善“依法依规处理信访事项‘导引图’”及说明、依法分类处理信访诉求清单,信访基础业务规范更加健全;中央信访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国家信访局加强业务指导,开展信访业务规范化建设评查活动,优化信访统计,开展信访工作法治化专项督查,加强日常督办。
各地也涌现出一批经验做法。辽宁省制定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重点举措,扎实推进信访事项受理办理规范化、标准化;贵州省组建省级信访工作法治化专班,编印信访工作法治化应知应会手册等,制定55种文书模板;河北省建立常态化省市联合督导机制,对推进信访工作法治化重点问题进行督查督办……
如今,信访工作法治化制度建设不断完善,依法办理的实践路径更加清晰,各类信访事项基本做到了分清性质、明确管辖、转办督办到位,“受理部门负责程序推进,办理部门负责实质解决”良好局面进一步形成,较好实现了“权责明、底数清、依法办、秩序好、群众满意”。
源头治理提质增效
“当初听说要在家门口建垃圾站,楼里‘炸了锅’,旁边600米就是学校。”山东省潍坊市奎文区某社区的王阿姨站在新规划的口袋公园选址前,笑着说起几个月前的“风波”。
今年初,垃圾分类站点选址方案公示后,百余名居民因担心异味、噪声、安全等问题,在网格微信群里激烈反对。相应的单元长、楼长、网格长分级响应,积极收集意见、答疑解惑、对接有关部门协商。三周后,改建下沉式智能收集点与增建居民健身活动区的计划初步确定,一场可能引发集体信访的矛盾悄然化解。
记者了解到,针对群众诉求多元等现状,奎文区创新机制,以信访问题源头治理为抓手,发挥社区作用,推行“三长听四邻”工作法(即网格长、楼长、单元长听邻里动态,促底数清;听邻里诉求,促解难题;听邻里疾苦,促纾民困;听惠民政策,促快落地),提升“抓前端、治未病”质效,化解矛盾在基层。这是贯彻落实《条例》的缩影之一。
《条例》规定,坚持源头治理化解矛盾。按照中央信访工作联席会议要求,中央信访工作联席办、国家信访局自2023年起,部署开展信访问题源头治理三年攻坚行动,夯实基层基础,运用法治方式,做到预防在早、化解在小,努力实现信访问题标本兼治。
各地区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纵深推进信访问题源头治理三年攻坚行动,依托基层社会治理服务平台,把大量矛盾化解在基层和萌芽状态。大力推动各级领导干部接访下访、下基层督促解决信访问题。探索推广信访矛盾多元化解机制,对群众诉求“一站式”接收、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
北京市深入分析信访和“12345”大数据中的高频、共性民生问题,开展“每月一题”专项治理;安徽省从“徽风皖韵”中寻找“解纷良方”,探索形成“六尺巷工作法”等具有特色的典型做法;宁夏回族自治区制定完善基层治理体系系列政策文件,用好“塞上枫桥”工作机制,把矛盾问题解决在群众“家门口”……
各地区各部门特别是信访部门严格落实《条例》要求,依法确定受理范围、完善受理告知、加强教育疏导,坚持精准甄别、精准分流、精准转办,发挥网上信访快捷高效、接诉即办优势,努力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持续督办受理办理不规范事项,加强领导包案、督查督办、跟踪问效,进一步提升矛盾纠纷化解和信访问题解决质效。(记者 刘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