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光新:情字在心中,万事好沟通

国家信访局门户网站 www.gjxfj.gov.cn 日期: 2021-11-08 来源: 法治日报

【字体:    【打印本稿】 【关闭】

图为彭光新(右)接待上访群众。

  扛起自家种的一筐红薯,郑大姐急匆匆地赶到信访局。她要送给彭光新。

  数年前,郑大姐丈夫因车祸卧病在床。眼看保险公司的赔付即将告罄,几近绝望的她走上信访之路。了解情况后,彭光新找到肇事司机单位,经多次协商,为郑大姐丈夫争取到5万元补偿。

  彭光新是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信访局副局长。郑大姐家的事,是他化解的众多信访案件之一。2006年以来,彭光新一直坚守在信访工作一线,先后接待信访群众1.9万人,办理群众来信3000多封,处理网上信访事项2000多件,协调化解信访积案517件。

  今年9月10日,彭光新被国家信访局授予第二届“最美信访干部”荣誉。“做信访工作要带着感情去做、带着温度去做,情字在心中,万事好沟通。”谈到多年从事信访工作的心得,彭光新说。

  用心听

  彭光新办公室的书柜里,装着一本本工作笔记。信访人的基本情况、主要诉求、处理结论、落实情况、信访人意见……笔记本上记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这是彭光新在信访工作中一直坚持的习惯。

  “信是由‘人’和‘言’组成,就是让人说话;访是由‘言’和‘方’组成,就是说话找个地方,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在彭光新看来,做好信访工作首先要有一双会倾听的耳朵,要能听出真实情况、听出群众情绪、听出诉求曲直。

  村里40亩山林几十年前被乡政府置换成其他村的湖田,后湖田被镇政府修路占用,补偿款却给了其他与镇政府签协议的承包户……为这,嘉鱼县官桥镇朱砂村村民老李带着几位农民来到县信访局“讨个说法”。上访农民七嘴八舌,说个不停,彭光新仔细聆听,认真记录,没打断过一次。

  “老李,这事涉及土地权属且时间久远,需要一定时间处理。这事我们受理了,下一步会转给相关部门督办。”待众人说完,彭光新指出症结所在,提出解决方案。

  “为这事我们跑了一大圈,有你这句话,我们放心了!”老李满是皱纹的脸上绽出笑容。

  这样的事,彭光新常遇到。一天听下来,往往脑袋发涨、头皮发麻,可他仍热心接待每位上访者,记下他们的诉求。“信访干部要当好倾听者,让百姓将怨气、矛盾、想法说出来,如果没人聆听疏导,对方长期压抑,小事就可能酿成大祸。”彭光新说。

  勤于跑

  除了一双会倾听的耳朵,彭光新还有两条“特能跑”的腿。

  2006年9月,刚调任嘉鱼县信访局副局长不久的彭光新就接到一个烫手的山芋:官桥镇官桥村村民蔡某反映,2001年,政府为拓宽道路征用其夹板厂,补偿一直没到位;2007年,县城发展大道延伸到官桥,又拆了他家的养猪场。

  了解情况后,彭光新组织专班到嘉鱼县政府、官桥镇政府调查原始材料,找国土、交通、供电等部门了解具体情况,找相关领导、有关当事人反复协商沟通。此后7年,协调化解方案一改再改,分管领导也更换多轮,但彭光新始终没有气馁,最终化解了这起长达14年的信访积案。

  “信访问题来了,不是坐在办公室就能处理好的,必须迈开两条腿走出去,深入群众、深入一线。”彭光新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从事信访工作15年,彭光新始终冲在矛盾纠纷最前沿,坚持“四个必到现场”——发生集体信访必到现场;信访问题涉及多个部门必到现场;发生事关群众利益急、难、险、重的问题必到现场;当事双方僵持不下可能激化矛盾的必到现场。

  全力帮

  “彭局长就是我侄子的亲人啊!”老李一边修补着跺坏的椅子,一边感激。

  老李侄子下楼不慎扭伤了脚,到嘉鱼县一家医院做手术后,脚掌不能正常着地。医院不承认这是医疗事故,不肯赔偿。老李投诉无门,到嘉鱼县信访局信访,情急之下一脚跺坏了办公室椅子。

  在彭光新引导下,老李安排侄子申请了司法鉴定,老李侄子的手术最终被鉴定为“确属医疗事故”。之后他又协调帮老李侄子申办了低保,办理了残疾证。

  在嘉鱼,彭光新结了不少像老李侄子一样的“亲戚”。因车祸事故赔偿不到位而持续信访的老徐,就是其中之一。

  经彭光新劝说,老徐通过诉讼维护了自身合法权益。他还帮老徐联系相关单位,在政策范围内给予最大救助,解决了其住房、低保和孩子入学难题。现在的老徐视彭光新如家人,每次路过嘉鱼县信访局,都会进来坐坐,拉拉家常。

  “信访工作很难,但办法总是有的。”彭光新认为,关键是真正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站在群众的角度考虑问题,奉献真心,带着感情和责任推动问题解决。彭光新始终相信:“为群众办好一件事情,就能为党赢得一份民心。”(记者 刘志月 见习记者 刘欢 通讯员 金浩)

010090030030000000000000011124041211437546